首页资讯国内聚焦

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将达6亿 要加快农民工市民化

时间:2013-04-23 11:54:24      字号:T|T 来源:
姓 名: *    性 别: 男   
电 话: *     备 注:
核心提示:   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,也是释放消费红利的主力军。未来5—10年,确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大战略,明确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大目标,关系到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的全局,对于协调重大利益关系...

  三是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。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452元,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还不足非私营的60%,仅为24556元。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,将意味着更多的中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,从而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。

  到2020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是一个大目标

 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“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”作为2020年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,并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。调查研究表明,国民收入倍增,重在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,即由当前的大约3亿人扩大到6亿人左右。这既体现收入倍增的重大成果,又意味着稳定消费主体的形成;意味着利益关系调整的新突破,从而奠定“橄榄形”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;意味着贫富差距的逐步缩小,从而形成走向共同富裕的大趋势。

  ⒈国民收入的倍增不是贫富差距扩大的收入倍增

  2011年,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09.8元,是2000年(6280元)的3.47倍;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.3元,是2000年(2253.4元)的3.10倍。即使按照可比价格来计算,过去10年来,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基本实现翻一番的目标。

  但过去10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,例如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。200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.79:1,2011年这一比例达到3.13:1。从城乡内部收入差距来看,也呈现加大加快趋势。例如,2002年,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收入户是低收入户的6.89倍,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高达8.39倍。

  调查研究显示,要实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,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,只要今后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%—7.2%即可,不存在大的困难。但是,在贫富差距趋势扩大未有根本改观的情况下,即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实现了,也并不能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成功。这种倍增也是一种无效、甚至有害的倍增。

  ⒉国民收入倍增应当是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的倍增

  以城镇居民收入数据为例,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中,占10%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是6876.09元,占10%的高收入户人均收入为58841.87元。如果中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均能达到中等户平均水平20154.4元(即中等偏下户、中等收入户和中等偏上户的平均水平),初步测算,全体居民人均收入将达到25565.6元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.22%。以此为基数,不到5年时间即可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。

  调查基础上的测算表明,如果低收入户年均收入增长9%,高收入户年均收入增长5%,到2020年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之比将由当前的8.6倍缩小到5.6倍,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趋向合理。

  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是释放消费潜力的前提条件

  调查数据显示,在不同收入等级中,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,不仅高于低收入者,而且高于高收入者,其消费倾向是高的,社会消费倾向呈现“倒U”曲线。2011年,全国城镇居民家庭现金消费支出倾向为69.51%,占10%的较高收入户消费支出倾向为67.19%,高收入户消费支出倾向为59.79%,而同年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远高于高收入群体,均占20%的中等偏下户、中等收入户、中等偏上户的消费倾向分别为74.99%、71.77%和68.74%。

  在家用汽车、电脑、健身器材、移动电话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数量上,中等收入群体家庭远远高于低收入家庭,在许多耐用消费品消费数量上直追高收入群体。例如,2011年中等收入户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4.97辆,是占10%的较低收入户的2倍多,健身器材的消费量是较低收入户的近3倍;在计算机消费方面,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消费的计算机数量占家庭计算机消费量的60%,而低收入家庭只占10%左右。

  中等收入群体在文化等服务型消费上的需求远远大于低收入群体。例如,2011年城镇中等收入户在包括交通通信、文教娱乐、医疗保健在内的服务性消费支出上,比低收入户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。有理由预测,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进一步扩大,我国文化、旅游等项目的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。

  2020年我国有条件形成6亿中等收入群体

  调查研究表明,如果人口城镇化能够有效加快,服务业比重有效扩大,城乡一体化进程顺利推进,未来5—8年,我国完全有条件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由现在的3亿人左右提高到6亿人左右。

  ⒈人口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支撑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形成

  城镇化进程与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进程紧密相连。由于工业收益与服务业收益远高于农业收益,发达国家历史上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,主要源于人口城镇化及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。改革开放30年来,中国城市迅猛扩张,1978年城市数量仅为193个,而当前城市数量已增长到近700个。与此同时,城镇人口数量也稳定增长,1978年城镇人口数量为1.72亿,2011年增长为6.91亿,是1978年的4.02倍。

  2011年,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1.3%,但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%左右,远低于世界银行统计的中等收入国家48.5%的平均水平。未来10年,我国人口城镇化至少还有约1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。

  未来5年左右,只要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能够取得突破,中国的城镇化率有望以年均1%—1.2%的速度推进,人口城镇化率有望以年均1.5%—1.8%的速度推进。这样,到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有望达到50%—55%,初步接近60%的城镇化率。

  按照上述增长速度,初步测算表明,到2020年,我国实际城镇人口将达到7.3亿左右,新增实际城镇人口将达到3亿左右,成为新增中等收入群体的“后备军”。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条件下,这部分新增城镇户籍人口中的50%,大约1.5亿人能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。

  ⒉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为中等收入群体提供就业空间

  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有赖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。以美国为例,随着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,白领阶层的规模从20世纪40年代的1000万左右上升到20世纪70年代的5000万,30年间扩大了5倍,1980年白领阶层已占全部劳动力的50%以上。

  我国服务业提升空间较大。2011年,中国服务业比重为43.1%,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5.7%,就业人口仅为2.7亿,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,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。总体比较,我国服务业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左右,服务业就业比重低20—30个百分点。“十二五”规划纲要明确提出,服务业比重5年间要上升4个百分点。如果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明显加快,服务业比重每年提升1.5—1.8个百分点、服务业就业比重每年提升1.5—2个百分点,那么:到2015年,服务业比重有望提高到50%左右,服务业就业比重有望达到40%以上;到2020年,服务业比重有望达到60%左右,服务业就业比重有望达到50%以上。按照这个预测,到2020年全国劳动就业人口大约为9.3亿,其中在服务业就业的人口将不少于4.5亿。

  2011年,我国劳动就业人口总数为7.64亿左右,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5.7%,则就业人口仅为2.7亿左右。测算表明,2011年到2020年,服务业将累计新增中等收入就业岗位1.8亿个。国际经验表明,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白领阶层和中等收入者的重要来源。201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约为680万人,到2020年累计新增大学毕业生将接近4000万人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使这部分群体成为中等收入群体。

【责任编辑:sysmanager】 Tags:

相关阅读

更多>>
  • 热点楼盘
  • 最新开盘
楼盘

楼盘名称 开盘价 位置 开盘时间
东营理想之城郁金 9000 新区 11-30
金基御景豪庭 9700 东城 11-30
东营吾悦广场 9500 新区 06-26
海通碧仙湖畔 9500 东城 11-30
海通学府壹号 10250 东城 05-09
海通御墅蓝湾︱洋 8000 东城 11-26
恒大黄河生态城 起价7500 开发区 02-29
凌上新街坊 15000 东城 11-30
万达蘭园 8000 东城 11-30
广饶乐安大院 一房一价 广饶县 06-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