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23日,随着北京大兴区三宗地块的成交,2015年北京市土地出让金达到2017亿元,史上突破2000亿大关。这种火爆局面也成为今年一线城市土地市场的缩影。
但其他城市情况并不乐观。据统计,在全国百座城市中,2015年共有10所城市的土地流拍、流标率达到或超过50%。
一边是海水,一边是火焰。在一些机构看来,“冰与火之歌”构成了今年全国土地市场的主旋律。
![一线城市量跌价涨全国土地流拍将近两成.jpg](https://www.0546fdc.com/uploadfile/2015/1231/20151231034744725.jpg)
业内人士指出,不同区域之间房地产市场的分化,已在土地市场上有充分体现。由于在市场库存、人口吸纳等方面存在差异,明年土地市场的分化趋势将更为明显,即在一线城市高价地频出的同时,流拍流标等现象将继续成为二三线城市土地市场的常态。
一线城市量跌价涨
在北京土地市场达到2000亿规模的背后,隐藏着另一重现实。根据北京市国土局的数据,截至2015年12月23日,今年北京共成交土地106宗,为近5年来的低;成交土地的平均楼面价为13731.4元/平方米,创历史新高。
也即,2015年的北京土地市场,出现明显的“量跌价涨”局面。
这也是整个一线城市的缩影。根据中原地产的统计,截至12月20日,2015年一线城市共成交土地516宗,规划建筑面积5318.7万平方米,两者均为近六年的新低。但一线城市成交土地的平均楼面价达到9075.43元/平方米,创历史新高。
其中,11月单月,一线城市成交65宗地块,土地出让金高达1061.8亿,创造了历史纪录。成交楼面价也创下年内新高,达到了12715元/平方米,环比上涨23.7%。